对比剂肾病的研究进展
来源: 2006-08-17 17:17:56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俞晓江 综述   陈胜利 审校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  510180

 

  对比剂肾毒性(Contrast-media-induced Nephrotoxicity)是指对在排除其他原因的情况下,对比剂(CM)血管内给药后3天内出现的肾功能损害(血清肌酐升高25%或44umol/L(0.5mg/dl)[1];对比剂所致的急性肾损害则称为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随着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在临床工作中地位的不断提升,对比剂的应用也日益广泛,CIN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据统计,CIN已成为当前医院内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第三位常见原因[2]。因而对比剂对肾脏的损害受到人们的关注,如何去预防和治疗也成为近年研究的热点。

 

  一、发病机制

  1.肾缺血

  造影剂注射后,血浆渗量升高,先引起血管扩张,其后通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引起血管收缩。另外,可能由于血管舒张和收缩不平衡,使血液从髓质流向皮质。造影剂引起各种血管活性药物如前列腺素、一氧化氮、内皮素或腺苷代谢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引起髓质缺血。

  2.肾小管损伤

  高张性的造影剂质致肾小管上皮细胞脱水受到损害,同时造影剂含电解质较多,可与Tamm-Horsfall蛋白相互作用形成管型,引起肾小管堵塞。

  3.直接毒性作用

  造影剂可致肾小管上皮细胞坏死,溶酶体增多。

  4.氧化应激

  氧化剂介导的肾损害在CIN的发病机制上起重要作用,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与造影剂渗透性及原发病有关。

  5.其他

  有研究显示细胞凋亡是CIN的一个重要部分。Hizoh等发现在高渗性溶液中MDCK细胞出现细胞核碎裂、DNA片段的裂解。另外,Gyoten等研究发现注射造影剂后补体系统中C3a明显升高,提示免疫机制可能参与CIN发病。

  • 上一篇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麻醉的
  • 下一篇 : 容积测量结合CT分级对肝硬化定量诊断的研究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