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临床意义•问题•前景
来源: 2005-08-22 18:39:27

刘玉清<?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阜外医院

心血管病研究所放射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协和医学影像中心主任

解放军总医院和军医进修学院放射学名教授

华西医科大学和中国医科大学名誉教授

 

概  论

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累及弹力动脉的全身性疾病,好发于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冠脉)和髂股动脉等,为心脑血管和下肢阻塞-缺血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原因。当前,冠心病、脑卒中约占国内总体死亡率的50%,因此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防、诊、治受到普遍重视,粥样硬化斑块成像及其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AHA(美国心脏病学会)分类,引自Stary, HC等,Circulation, 1995,略加修改

I~Ⅵ型病变主要为脂质沉积的增加,V和Ⅵ型则形成斑块,进而发生病灶出血/表面血栓沉积,可反复发生。一般,Ⅰ~Ⅲ病变不引起动脉壁增厚、管腔狭窄及相应的血流变化,Ⅳ型对中等大小动脉仅引起轻度狭窄,多无临床异常,Ⅵ型则常引起明显狭窄/阻塞及相应的临床表现;Ⅴ型可有或无有意义的管腔狭窄及临床表现。V和Ⅳ型为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致病基础。

 

成像技术概述

粥样硬化斑块成像,主要为检测斑块的存在、厚度、范围、成分及相应管腔狭窄,而以V和V1型病变为重点

迄今已有众多成像技术,主要为1.超声心动图(Echo),包括经食管Echo(TEE)和血管内超声(IVUS)含弹性成像;2.MR成像,尤其是高分辨率黑血多对比序列和MR血管造影(MRA);3.多层螺旋/电子束CT含CTA;4.X线血管造影含DSA;5.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和血管镜等。上述成像技术各有优势和不足,应按不同部位及具体情况,优选应用。

  • 上一篇 :DWI和1H-MRS在颅内占位病变诊断中
  • 下一篇 : 子宫肿瘤及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疗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