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技术 >文章正文
介入技术 >文章正文
介入性超声的治疗应用,是超声医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近年来发展很快,例如微波、射频、高强度聚焦超声等对肿瘤的治疗应用,就是介入性超声用于治疗的典型例子。本期集中刊出了6篇关于超声在心血管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的论文,本文就这个领域的有关问题做一述评。
超声在心血管领域的介入性治疗应用,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一、瓣膜口狭窄的经皮穿刺球囊成形术
Inoue等[1]于1984年首先报道的经皮穿刺二尖瓣狭窄球囊分离术(PBMV)或称成形术,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并经长期随访证明远期疗效也很好,PBMV可以在X线和超声监测下进行。经皮穿刺球囊瓣膜成形术不仅用在二尖瓣,在其他瓣膜也有应用。Kan等[2]于1982年报道的先天性肺动脉瓣狭窄经皮球囊瓣膜形成术(PBPV),可以用在重症法洛四联症肺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如有主肺动脉狭窄,在球囊扩张后再放置支架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瓣狭窄同样可以用球囊瓣膜成形术治疗。
二、先天性心脏病经皮堵闭或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导管法堵闭,最早由Porstmann等[3]于1967年获得成功,国内于1983年也开展了这一治疗方法。用于堵闭的材料有泡沫塑料(Ivalon)、海绵栓子、弹簧栓子、Rashkind封堵、Sideris盘状纽扣、带阀门内支架以及Amplatzer堵闭器等。动脉导管可以用超声清晰地显示,因此超声和X线都被用以监测动脉导管的经皮堵闭术。动脉导管未闭堵闭术的研究与应用已有多年,在介入治疗中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技术。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经皮导管置入封堵器治疗,King等[4]在1974年首先用非手术的介入方法治疗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成功,经过20多年的研究应用,尤其是在近年来封堵器的研制及介入技术的不断完善,使继发孔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已逐步成为可以考虑的首选治疗方法,在国际上已有数千例介入治疗成功的报告。所使用的封堵器先后有Rashkind双面伞、Lock蚌壳型、Sideris可调纽扣补片、Cardio-Seal盘状封堵器、Amplatzer伞状封堵器等,目前应用最多的是Amplatzer封堵器,这是由钛-镍记忆合金编织的网状结构,具有自膨胀特性,经食管超声(TEE)可用以测量房间隔直径以供选择封堵器的大小,监测指导封堵器的置入,尤其是指导封堵器的定位及封堵伞(盘)的释放,以及即刻监测封堵效果,如有否残余分流。继发孔房间隔的封堵治疗,关键是房间隔缺损边缘至房室瓣、冠状静脉窦、肺静脉、腔静脉的距离必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