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排螺旋CT开创无创性冠脉检查新纪元
来源: 2007-08-21 17:51:41

 

1952年,DiGuglielmo成功实施了世界上第1例非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开创了冠心病诊断的新时代。目前,这种有创技术已经成为冠状动脉成像和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近年来,随着各种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的探索也在同时进行。超声、磁共振、电子束CTEBCT)等的研究与应用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而真正为这一领域带来划时代革命的,当首推2004年底正式推出的64排螺旋CT。该技术采用新一代大功率高毫安输出球管,探测器排数达到64排,螺旋扫描速度更快(≤0.35/转),时间分辨率显著提高(<50毫秒),心脏亚毫米层厚的CT扫描时间仅需5~9秒左右,能获得优良的冠状动脉CT图像。
  判断冠脉狭窄程度
  最初的4排螺旋CT诊断冠脉>50%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86%90%96%,但27%32%的血管分支因图像质量不足而无法评价。而应用β受体阻滞剂控制心率时,16层螺旋CT诊断冠脉>50%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提高,达到92%95%86%95%,同时不可评价的血管数明显减少。最近,Leschka等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诊断冠脉>50%狭窄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4%97%。我国开展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初步研究也表明,64排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50%狭窄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3%,与国外同类研究近似。
  评估冠脉斑块
  钙化积分分析源于Agatston最初在EBCT的研究。目前EBCT和螺旋CT均可以进行钙化积分研究。对比研究表明,两者有很好的一致性,从EBCT研究获得的广泛经验也适用于螺旋CT。但应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容积扫描技术和部分重叠的图像重建,螺旋CT关于钙化测量的可重复性明显优于EBCT。不过,钙化积分只能对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进行人为定性的评估,主要应用对象是还不能清晰显示解剖结构的16排以下的螺旋CT。对于实现真正容积数据采集的64排螺旋CT,斑块测量软件的应用以及斑块成分的直接分析才是目前研究的热点。
  明确冠脉起源异常
  冠状动脉可发生变异和畸形,多数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临床上不少见。该类疾病给常规血管造影的操作带来困难,而且在少数患者,由于导管未能插入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而可能被误认为该支冠状动脉缺如。另外,常规血管造影对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心脏各房室结构关系的显示不理想。而螺旋CT可直观显示异常起源的冠状动脉与主动脉的连接关系及其与心脏各房室结构的关系,对其管腔
评价也有优良价值。
  另外,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血管近段多行走于心外膜下脂肪组织内或心外膜的深面,有时浅层心肌覆盖了上述某一血管段,该部分心肌被称为心肌桥,多为心室心肌,被心肌覆盖的血管段称为壁冠状动脉,多见于左前降支,也可见于左回旋支或其他主要分支。螺旋CT对肌桥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其直接CT征象是上述血管段由不同厚度和范围的心肌组织覆盖。与该血管段两端走行正常的血管相比,壁冠状动脉的边缘有时模糊,偶尔可见血管偏细。在心脏原始横断面CT图像上可直接显示上述CT征象。对于心肌桥较厚的患者,CT能较好地显示壁冠状动脉与心肌桥的关系,有助于壁冠状动脉长度和心肌桥厚度的评价。对于心肌桥很薄的患者,CT对其诊断也许有一定困难。目前,由于受到时间分辨率的限制,多层螺旋CT在心室收缩期获取的冠状动脉CT图像大多不能满足影像学评价,所以,它对壁冠状动脉在心室收缩期的狭窄程度评价有限度。

 

 

  • 上一篇 :美开发放射性粒子可用于癌症治疗
  • 下一篇 : X射线成像的未来:采用平板探测器的前端数字获取技术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