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介入治疗和搭桥手术未能给美国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带来远期的预后改善?
来源: 2005-12-28 18:38:01

  中国医师协会循证医学委员会主任委员
  胡大一


  
2005年3月16日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发表了1994~1995年确诊的首次发作的急性心肌梗死老年患者(Medicare)158,831例长达7年(平均3.6年)随访的全国人群队列研究。
  该项研究评价了居住在具有较强有创性治疗(心导管室、介入干预或搭桥)条件,更多接受这些治疗的患者的远期预后(死亡率)是否优于不具备这些成本高而有创性治疗条件,而强化有循证医学证据的药物(以β-阻断剂为标志)治疗的地区的患者。


  一、似乎“意外”,实在意料之中的研究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强化药物治疗的患者预后获益。而常规使用成本高而有创伤性治疗技术可能不伴有超出优化药物治疗的总的人群获益。


  二、如何解释这一似乎“意外”而实在意料之中的结果?
  1.成本高的创伤性治疗技术改善预后的可能优势主要体现在急性心肌梗死的高危患者。而在有广泛使用这些技术条件的地区必然存在不分高危低危,过分或过度使用这些技术的状况。该研究还发现在这些地区医生更多地选择较低危险的患者进行创伤性治疗。实际上,在低危的患者群,充分使用有证据,可改善预后的药物(β-阻断剂、他汀、阿司匹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时,创伤治疗技术进一步获益的可能性极少,加上创伤技术本身导致的并发症与死亡,大大抵销了创伤技术可能在高危患者中的获益。<?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 上一篇 :评价实时三维多平面成像超声心动图
  • 下一篇 : 子宫平滑肌瘤的MRI表现及其病理基础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