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现状及进展
来源: 2006-09-06 21:56:25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王显  胡大一

北京军区总医院心肺血管中心, 北京  100700

 

  随着器械的改进和验的积累,介入治疗已成为先天性心脏病广泛用的方法,并成为单一畸形如动脉导管未闭(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以及某些复合畸形的根治性方法。对于复杂性先天心脏病,介入治疗目前尚不能单独达到根治的目的,但可用于姑息性治疗或与外科手术相结合达到解剖和功能矫治的效果。介入治疗的应用可以使外科手术简化,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降低手术死亡率。由于复杂先天心脏病的病理解剖特点多样,几乎现有的每一项介入性技术都能用于相应畸形的治疗。

 

  一、简单先天性心脏病

  PDA和继发孔型ASD的封堵术已趋成熟和完善,基本上可以替代外科手术,使治疗更简便和安全,典型单纯肺动脉瓣狭也可通过皮肺动脉瓣球囊成形术得到有效治疗,而室间隔缺损(VSD)由于解剖形态复杂,毗邻结构重要,使VSD的介入治疗在历史上曾远远落后于PDAASD介入治疗发展,直到2001年美国AGA公司发明了偏心型室缺封堵器,在取得动物实验成功后,于2002年开始应用于临床。从封堵VSD类型的时间先后顺序看,先是肌部室缺、继而是早期被认为属于介入治疗禁区的膜周部室缺、然后则是三年前还是禁忌症的嵴内型、隔瓣后型、距主动脉瓣2mm以内的膜部VSD、多孔型膜部瘤VSD,适应症逐渐扩大。尽管如此,仍需要严格掌握这些简单先心病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1PDA封堵术的适应症[1]

  (1Amplatzer法: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Õ直径≥2mm,体重≥4kg,年龄通常≥6个月;②外科术后残余分流;③直径≥14mmPDA常合并较重的肺动脉高压,其操作困难,成功率低,并发症多,应慎重,目前国产PDA封堵器或Amplatzer肌部室缺封堵器有助于封堵较大直径PDA

  (2)可控弹簧栓子法:①左向右分流不合并需外科手术的心脏畸形的PDAPDA直径(单个cook栓子≤2mm、单个pfm栓子≤3mm),体重≥4kg,年龄通常36个月;②外科术后残余分流。主动脉造影提示PDA的部位及形状较宜采用弹簧栓子封堵术,主张一并介入治疗,而对那些导丝或导管均不能通过的细小PDA,其部位及形状也不适合封堵术者,可随访观察。

  • 上一篇 :用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小儿动
  • 下一篇 : DSA在儿童烟雾病中临床探讨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