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呼唤“持证上岗”
来源: 2015-03-26 10:00:17

     吃药吃不好、开刀开不了,还有第三种治疗方式吗?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的介入治疗,已成为除却外科、内科的第三大支柱性学科。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共有数千名医生从事介入诊疗工作,然而权威统计揭露,超过半数以上医生,并无介入相关专业资质。介入诊疗发展日新月异,专家呼吁:从业人员资质门槛还需及时跟上,如此才能规范、有序开展技术,避免过度诊疗、不当诊疗的发生。

 

 

过去“不愿做”而今“抢着做”

什么叫介入治疗?就是在不开刀的情况下,通过影像设备进行创伤最小的治疗方法。专家解释,迄今为止,开展最为成熟的介入治疗便是心脏支架;通过介入小小支架,曾经致命的冠心病,就此有了治愈福音。据统计,我国介入治疗水平已接近世界平均水平,可介入治疗普及率仍不及中等发达国家的十分之一。

从事介入治疗近30年,同仁医院介入外科中心主任茅爱武教授介绍:上世纪80、90年代起,介入理念引入我国医学界。随着介入创伤小、效果好的优势不断体现,从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多,不同科室医生参与其中,学历背景五花八门、培训经历参差不齐,为介入治疗开展带来风险。

技术缺规范学科受“非议”

“作为经典的微创技术,介入治疗看似易操作,实则技术门槛并不低。从业医生必须熟练掌握解剖学知识,才能在影像设备指引下,分毫不差地完成手术。”茅爱武说。

医生操作不够规范、资质不够严格,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介入技术良好发展,更牺牲了病家利益。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教授直言:按照我国现有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群来算,介入治疗才刚开个头,仍有许多病人渴望技术普及。而2012年一份涉及全国31个省区市的报告显示: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心血管执业医师中,从事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例达25.9%,但仅有10.2%的人具有介入资质。专家对此表示,“发展技术,完善人才队伍至关重要。”

技术指南亟待填补

如何普及规范技术、设定资质门槛?一些有效措施已在酝酿。茅爱武介绍:从事介入治疗的医生,今后将实行统一“持证上岗”,并且每两年考试一次,以便及时更新知识储备、完善技术操作,从而打破门槛低、欠缺资质的现状。业内专家同时建议:目前,我国临床介入治疗水平参差不齐、缺乏统一标准规范,规范人才队伍之时,学科指南亟待及早出炉。另外,介入技术的发展,需要更有力的政策支持。从行业学会来看,可将介入学科列为与内科、外科“齐头并进”的学会。

  • 上一篇 :低频超声治疗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
  • 下一篇 : 癌症治疗取得新进展—“A45肿瘤治疗”技术在京发布
  • 分享到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