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新闻 >文章正文
国内新闻 >文章正文
被视为一家靠低成本获得竞争力的医疗设备公司,这是迈瑞创始人徐航所不乐见的。 虽然,这家成立17年的公司,所以能够成为GE、西门子在该领域的有力对手,恰恰是因为,其研发成本只是欧美企业的20%左右,产品价格也只有它们50%左右。 在徐航自己看来,迈瑞能从长期缺乏明星的中国医疗器械行业闯出一条路来,靠的是对市场的嗅觉,还有把大量的盈利用于研发的勇气。如今,迈瑞拥有1000人的研发团队,并向140个国家出口超声显像和血液测试仪器。其中,50%的产品面向出口,徐航称,未来,迈瑞80%的收入将来自海外。 进入快车道的迈瑞,已在2006年9月登陆纽交所。年报显示,其2005年的销售收入为人民币10.79亿元,2006年为15.15亿元。迈瑞预计,其2007财年的销售收入,将在人民币21.55亿至21.85亿之间,比2006财年增42%至44%。 “洋代理”转型 在没有获得风险投资之前,迈瑞的创始人徐航从不会做三年、五年的规划。“1999年之前我们非常缺钱”,所以,“开始的那几年,想着能把当年过下去就行了”。 徐航与其他几位创业者都曾在医疗设备产业工作,因此,他们选择从“洋代理”起家,最初创业的几年里,迈瑞依靠销售国外产品获得资金的积累。 但徐航一直希望能“做出点什么”,并开始尝试自主研发。迈瑞的第一款产品,是在1992年底研发的国内第一款单参数的血氧饱和度监护仪。但是,由于技术、质量和销售的原因,直到1995年才开始陆续有客户愿意尝试使用迈瑞的设备。“国内的产品医院不太认。所以通过让国内的医院开学术会,让他们试用,做对比做研究来赢得信任。”徐航说,“当时用的血氧饱和度监护仪都是国际品牌,像飞利浦和GE。” 但这个时候,由于资金不足,徐航并不能坚定走自主研发的路子。但是,在做代理的过程中,国外产品的在价格和响应速度上的劣势,让徐航认定了这个机会。徐航称,一个洋品牌的监护仪坏了,向国外公司订购必需的备件,结果两个月后才拿到备件,而且价格很贵。 1997年,看好中国医疗器械领域的华登国际投资200万美元,迈瑞才开始逐渐把资金投入到研发领域。“这个时候,我们统一了思路,要走自主品牌,自主创新,自主研发的路子”。 “销售代表”的研发 当时,国外医疗器械占据了国内市场约90%的份额。高端医疗设备几乎是清一色的洋仪器,国产厂商由于利润空间非常有限,连起码的研发经费都很紧张。 迈瑞选择从中小设备开始进入。“我们最开始的市场,从县级医院开始,或者是小市级医院,再做到比较大医院。”依靠原本做代理时铺下的网络,迈瑞很早就在全国建立了销售网,逐渐做下来,“打破了中国医院不接受国产产品这样一个观念”。 |